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泉港新发现明代红砖窑址,曾远销东南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8:0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

近日,泉州市泉港区文物普查工作迎来重要收获,位于后龙镇坑仔底村虎石自然村的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红砖古窑址被新发现并登记。这座名为“虎石隆庆红砖窑”的窑址,不仅保存相对完整,见证闽南红砖文化四百余年的历史脉络,如今还建有“闽南红砖文化展示馆”,向公众讲述这段烧造传奇。

废旧砖窑修缮后,变身红砖文化馆

据泉港地方志记载,虎石窑业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及民国时期。这里家家都是制砖专业户,很多为砖制作世家。如今,走进虎石自然村,能看到的所有旧红砖厝,都是用自家烧出的红砖建成的。

隆庆窑就位于虎石自然村龙行桥边上,记者看到,窑由红砖错落有致地堆砌而成,整体保留较完整。窑内空间虽小,但高足有9米。这座窑由砖土制成,橘红色的窑壁因高温燃烧年代久远,四周壁体形成流涎状黑色结晶体层。窑内视线较暗,仅靠窑壁留出的数处孔洞投进微弱的光。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建筑材料的更新和市场的萎缩,隆庆窑不得不关闭。2018年,废旧的砖窑遗址经过修缮,摇身变为古朴的红砖文化馆。记者见到,红砖文化馆大厅内陈列着红墙砖、瓦当、瓦筒,还有水瓮、灯笼、熨斗、吼狮、大食蚁兽等,这些都是过去砖匠用红砖制成的,工艺精湛,印尼、马来西亚的华侨都会来定制,也是见证海丝文化的物品之一。

如今,在闽南古建筑的材料中,泉港红砖的古法烧制技艺仍在采用,使得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建筑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四普”确认为明代窑炉,主体结构清晰可辨

今年泉港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普查队员深入后龙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就在虎石自然村222号发现了这座古窑址。他们发现,窑炉虽已停烧于1988年,其主体结构仍清晰可辨:窑口朝向西南,占地面积约159平方米。窑炉主体由块石与含砂量高的特制长方柱形砖块砌筑,包含窑门、火膛、窑床及后壁通风口,前部呈独特圆弧形,后部为直壁。窑炉外部通高达8.78米,窑床进深2.77米、直壁底宽2.44米,窑炉后部还存有踏步石及水井一口。

据普查记录,虎石窑自明代始建,一路炉火不绝直至当代,其产品曾以品种多、产量大、质量优而名扬海内外。窑口出产的红砖质地坚硬、表面平整、色泽纯正偏红、样式美观大方,是闽南传统建筑的经典用材;同时,窑场还兼烧各类生活器具与日用品,体现了其生产的丰富性。普查专家指出,该窑炉是区域红砖产业历史的重要见证,周边虽有多处类似窑址,但此窑保存状态较好且极具代表性,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工艺记忆。

红砖曾远销南洋,见证海外乡愁

泉港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肖良水介绍,民国时期,当地许多民众远赴南洋立业安家,催生了他们对家乡红砖建筑的强烈需求。得益于邻近湄洲湾的便利海运条件,隆庆窑与当地其他窑场所产砖瓦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地区,由此推动窑业发展至鼎盛时期。这段“红砖出海”的历史,成为闽南华侨文化的重要注脚。

“此次新发现的虎石红砖窑址,以其延续使用的超长历史跨度与保存完好的核心结构,为研究闽南地区传统窑业技术演进、红砖产业经济形态及地方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肖良水表示。如今,窑炉已被活化利用,辟为“闽南红砖文化展示馆”,通过红砖外销南洋的历史脉络与本土工艺的百年传承,让这段炽热的泥土传奇继续闪耀于当代。

窑址修缮后,已改为“闽南红砖文化展示馆”

明代窑炉内部,再现百年工艺辉煌

编辑:周德庆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

相关文章:

泉港新发现明代红砖窑址,曾远销东南亚07-09

三万多家猪脚饭,和打工人一起“北漂”07-09

中经评论:拓展旅游场景,让“蓝色市场”释放强劲动能07-09

数字赋能+多元传播 河北文学馆积极推动文学破圈传播07-07

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之路07-02

(善志立高远   行稳踏新程)烟台四中以“善行”教育培育时代新人06-30

2026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丙午马年)06-30

中共四川省委在蓉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