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野家庭农场
启动生态农业试验
探索共富新路径
福建·屏南

7月15日上午,位于长桥镇岑洋村的原野农场两亩试验田里,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王松良和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专家陈永快、吴承慈正手持检测仪,仔细记录着土壤的各项物理、化学指标,准备对接下来的种植情况进行全程数据跟踪。这块刚刚完成翻耕、即将播下第一批“生态”种子的试验地,正是屏南县探索“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共富路径的生动实践。

原野家庭农场从2021年创办之初的7亩,不断垦复撂荒地,扩展到现在的800多亩,种有水稻、玉米、大豆、花椰菜、茄子、辣椒等作物,农场全年有固定女工18个、男工6个,并通过钟点工方式吸纳身体稍弱、家庭收入较低的半劳力17户。今年2月底,县委书记周春海在调研后,对原野家庭农场开展生态农业试验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表示肯定,希望王松良教授加强技术指导,通过小规模试验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更多农户从发展生态农业中受益。紧接着,县长柳岳召集研究院和农业、财政等单位负责人专题办公,研究县政府出台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农业试验特别是如何提升综合地力,推进生态农业强县建设。
四月份以来,王松良教授与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地团队多次深入原野家庭农场调研,详细了解农场主的想法和实际困难。研究院在充分评估后,决定将农场列入全县生态农业试验重点项目——从800亩田地中“切出”两亩作为生态农业试验田。这片长期连作蔬菜、缺乏轮作的土地,恰好成为检验生态改良效果的最佳样本。正如王松良教授所言,常规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已面临瓶颈和新挑战,好产品才有好价格,农业生态化转型势在必行,而进行生态农业的对比试验正是探索新经营模式的关键一步。

生态农业试验的作物选择颇具深意,专家团队指导农场先种马齿苋与油葵,马齿苋能“回力”土壤,为土地补充养分,油葵不仅能改良土壤,其金黄的花盘还可作为观赏景观,为农场增添多元价值。一草一花,皆是生态与经济兼顾的智慧。被誉为“生态达人”的年轻专家吴承慈更是将自身在柘荣打造的200亩生态农场的经验倾囊相授,承诺全程提供种植指导,重点解决养分平衡与地力提升问题。
科技赋能让试验更具说服力。省农科院数字农业专家陈永快在现场提出支持生态种植智能感知装备及系统建设,在地方支持硬件安装的前提下,将生态农业试验数据接入其网络系统,实时采集土壤样本、水样、环境等关键数据。这些精准的数据不仅为对比试验提供科学依据,更将为未来构建生态种养智能感知体系打下基础,让数智赋能生态农业,既“看得到效果”,更“算得清数据”,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支撑。

面对这场试验,长桥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镇长张太守表示要将推进生态农业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农场主张自弟、江仕梅信心满怀,表示“一定要敢打敢拼,做出成果!”他们计划以两亩试验田为起点,逐步扩大生态农业面积,通过分类指导、试点示范,让生态种植的成效从土壤质量、产品品质到市场销路全方位展现。而这一切的最终目标,是带动周边村庄更多农户参与生态农业建设,让“生态好、产品优、销路广”的良性循环,成为共同致富的新引擎。
五年来,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王松良教授牵头指导的利用厨余垃圾制作生态堆肥,发展生态农业试验在四坪村、前汾溪村、墘头村成功的基础上,今年研究院新增寿山乡前墘村稻鸭共作及综合地力提升等五个生态农业试验项目点位,并在研究院开展“ME创新计划”培训的契机下,筛选出大坵头家庭农场、白玉不耕农场等五个农场启动生态农场试验陪跑计划,探索县域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供稿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项目部 郭稷昕
编辑:陈玉霞
复审:郑陈丹
终审:苏小芳、苏延






来源:全景屏南
相关文章:
屏南:原野家庭农场启动生态农业试验 探索共富新路径07-20
南阳影像|最美还是“南阳蓝”07-04
一纸家书蕴清风07-02
权威发布|济宁市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土壤环境安全全面保障06-27
京津冀鸟类种数约占全国四成,三地生物多样性“家底”日益厚实06-17
【大美天中】驻马店:练江湖东段荷花竞放 绘就夏日生态画卷06-16
永春:“一户多残”家庭可获叠加补助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