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平潭: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0:14:00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当下,“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从体验水下考古的“黑科技”,到感悟南岛语族文明的千年回响,平潭正以博物馆为纽带,将历史、科技与教育融为一体,成为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

在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市民体验VR技术。

在平潭海洋科技文化中心的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里,戴上VR头盔,化身水下考古队员,前往虚拟海底打捞文物,这样的新奇体验让不少市民游客跃跃欲试。凭借前沿的互动技术,这里已然成为水下考古科普的热门选择。“特别喜欢这里的互动装置,比如模拟潜水打捞文物的体验,既有趣又能学到知识。这种‘玩中学’的方式,比课本上的文字更生动。”游客林欣说。

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展区总面积达3240平方米,以“追溯、探索、发现、感知”为主线,通过四个主题展厅,呈现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历程。其中,第三展厅内陈列50余件出水文物,如清康熙清水梅纹凤尾尊(“碗礁一号”沉船打捞),诉说着平潭“水下遗址博物馆”的丰富遗存。

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现场负责人刘于萱表示,体验馆主要通过“科技+艺术”的融合,将晦涩的考古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官体验。在这里,观众不仅能触摸到文物,还能通过虚拟技术“亲历”考古现场,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

如果说水下考古体验馆是以科技赋能海洋历史的探索,那么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则带领人们溯流而上,触摸史前文明更古老的根系。

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学生了解陶罐的制作过程。

走进位于上攀村的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游客在展馆内近距离观赏文物,宛如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魅力。2024年12月开馆的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以南岛语族文明为核心,填补了平潭史前文化的展示空白。该馆以“源”“流”“彩”为脉络,通过三个展厅系统呈现史前先民的生活图景。

“我们通过实物展陈和语言溯源互动屏,让观众理解平潭作为文明迁徙枢纽的意义,游客的参与热情远超预期。”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双语讲解员肖可欣向记者介绍,现在博物馆也融入研学,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仿古陶器,比如体验制陶工艺。这些互动项目可以让历史“活”起来,也能让参观者从观众转变为文化探索者。

历史文化的传承不仅停留在展柜之中,更通过多元创新融入现代生活。如今,壳丘头遗址博物馆除了融入研学,还与文创开发进行融合。在文创店内,陶杯造型的咖啡杯、印有贝壳纹饰的帆布包,由文物符号转化而来的冰箱贴……种种产品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也让博物馆从“文化殿堂”变为“生活伙伴”。

“我们的文创产品结合了考古元素和现代设计,比如和博物馆陶杯同款造型的复古咖啡杯和文物表情包冰箱贴等,既实用又有趣,很受游客欢迎。”平潭有礼博物馆文创店工作人员郑恩骅说。

平潭以博物馆为纽带,将历史、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不仅满足了公众对文化体验的多元化需求,更以创新形式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在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实验区旅文局文化文物处副处长丁清华看来,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文化始终是旅游的灵魂所在。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和重要会客厅,不仅展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平潭的两大特色博物馆——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和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系统呈现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展现了史前文明的深厚积淀,水下考古体验馆则重点展示了唐代以来的水下考古遗存,这两座博物馆通过差异化定位和特色化展示,将平潭最具优势、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完整呈现给公众。”丁清华说,“它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

来源:平潭时报

相关文章:

时政微观察丨守护好中华文脉 让文物活起来05-18

感受乡村非遗盛宴 四川会理市白沙村祭龙节启幕05-18

平潭: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05-18

新华时评|博物馆正以可亲可近替代“高冷范儿”05-17

人形机器人首登上海科学红毯 与AI巨型机器人互动05-17

寻迹中国|外国博主“世界瑶都”初体验之感受多彩瑶族文化05-17

耕云文化投资(常州)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05-15

梅婷来了!《我的后半生》主创团队集体亮相,点赞南京!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