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或肥胖,不仅仅是反映在体重秤上的数字,更可能直接影响到公众健康与寿命。一日三餐不规律,过多摄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加工食品,偏爱高糖、高脂、高盐、油炸之物等不良饮食习惯日复一日地侵蚀人们的健康,逐渐在肚子里堆积脂肪,医学上称之为“腹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也就是人们经常形容的“将军肚”“啤酒肚”“苹果腰”。这些不良膳食模式所致腹型肥胖人数快速增长,已由个人身体问题上升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
腹型肥胖成健康隐形杀手
中食智库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刘宗泓提醒,肥胖绝非简单的体重超标,特别是集中在腹部的脂肪堆积,远比想象的更影响健康。不同于全身肥胖,腹型肥胖往往预示着内脏脂肪已“堆积如山”,而这些躲在暗处的脂肪,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
大量的科研数据证实,腹型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脱不了干系,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甚至癌症。新近发表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可使人均寿命缩短8年,尤其在腹型肥胖人群中更甚。刘宗泓指出,如果一个人中年时就显现出腹型肥胖的趋势,说明其健康风险已经显著高于常人,相当于提前为心脏“安放了一颗定时炸弹”。
刘宗泓介绍道,有一类人为“正常体重型腹型肥胖”,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在正常值范围,但腰围超标、腹部脂肪堆积却很严重。这类人的外观往往更具欺骗性——身体看上去不胖,自我感觉也没有异常,但其代谢风险与超重或肥胖的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有研究发现,这样的人在心血管病、糖尿病以及早亡方面的概率与典型肥胖者几乎旗鼓相当。
腹型肥胖之所以更危险,是因其“静悄悄”的破坏力。刘宗泓解释说,内脏脂肪并非仅仅是“多余”的储能组织,同时还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激素、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当大量的脂肪组织在腹腔内“安营扎寨”,尤其是围绕于肝脏、胰腺和肾上腺等器官周围时,促炎因子就会“兴风作浪”,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扰乱胰岛素信号传导,干扰脂质代谢和免疫系统功能,由此带来一系列难以估量的“灾难”。
此外,内脏脂肪还会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刘宗泓指出,体重正常的腹型肥胖者,其心脏左心室也会逐渐发生肥厚、射血分数下降等实质性蜕变。这说明心脏在长期承受额外负担后,正在悄然走向疲劳失衡的状态。尽管从表面看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但一旦突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事件,常常为时已晚,以致连脑血管系统也会受到波及。更令人震惊的是,最新的流调研究揭示,腹型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可能有某种潜在的关连。慢性炎症状态、胰岛素抵抗及其血管健康水平的下降,都在悄悄侵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腰围成判断腹型肥胖重要指标
传统上,很多人用BMI数值判断自己是否肥胖,该方法虽然简单直观,却有一定的误导性。例如,铅球或举重运动员可能因为肌肉含量高而被误判为超重;而一个腰腹肥胖但四肢纤细的人,BMI数值却显示正常。正因如此,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腰围、腰臀比等指标。刘宗泓指出,在成人中,腰围是否越线通常以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来衡量,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即被视为腹型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腰围每增粗5厘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就会显著攀升。换句话说,每一厘米的腰围增长,背后可能是一个个“健康红灯”在闪烁。值得注意的是,腹型肥胖经常与代谢综合征如影相随。刘宗泓告诫,这两者是一组危险因素的集合体,包括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及中心性肥胖。在这些推手的共同作用下,极易使心肌梗死、脑卒中、2型糖尿病等疾病不请自来。
刘宗泓提醒,形成腹型肥胖的主要诱因是摄入过多动物油脂、肥肉及加工肉类中的饱和脂肪酸,从而显著推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引起动脉硬化;而油炸食品和烘焙零食中的反式脂肪,则直接干扰脂质代谢,促使甘油三酯堆积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此外,高脂饮食常伴随过量热量摄入,让脂肪优先储存于腹部,进而陷入代谢紊乱的恶性循环。
做好体重管理摆脱肥胖纠缠
刘宗泓强调,腹型肥胖并非难以避免,只要学会健康体重管理并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都能逐步摆脱肥胖的纠缠。首先,应从饮食着手,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比重,特别应少吃精制糖和油炸食品,多食用糙米、燕麦、豆类、绿叶蔬菜等膳食纤维。例如,将白米饭替换为杂粮饭时,可加入红豆、薏米、高粱等食材,不仅能稳定血糖生成指数,还能补充B族维生素,促进脂肪代谢。同时还要多吃高质量的蛋白质,蛋类、鱼类、豆腐和瘦肉均能帮助增加肌肉含量,加快基础代谢,间接将脂肪燃烧掉。
刘宗泓提示,饮水充足、规律三餐、减少宵夜也是避免“脂肪恶性循环”的重要基础。餐前饮用300毫升温水可有效抑制食欲,阻止暴饮暴食;而夜间饥饿时,可选择一杯低脂牛奶或少量鹰嘴豆泥,既能缓解饥饿感,又不会加重代谢负担。
运动方面,核心要点是“有氧+力量”训练。快走、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显著地消耗内脏脂肪,而对力量的适度训练能增强代谢水平,防范肌肉流失。有研究显示,持续12周的综合锻炼能明显缩减腰围,改善脂肪分布。同样,睡眠和情绪也不容忽视。睡眠缺乏容易提升饥饿素水平,让人更喜欢吃高热量食物。而压力过大则可能增加应激激素的分泌,加速脂肪在腹部的“沉淀”。
刘宗泓指出,良好的作息习惯、情绪与心理调节、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都是守护腰围和心脏健康的重要举措。当生活方式改变难以奏效,或已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时,就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药物干预,包括选择医学减重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手段,都不能替代对自身体重长期、持续的科学管理。
(衣晓峰)
相关文章:
特朗普执政百日,支持率创新低04-28
4500万失能人员,如何养老?长期照护师能做什么?04-25
冷知识:中国仍是世界上新开书店最多的国家04-24
医生叮嘱高血压患者:2种水坚决不喝,2种水要多喝,稳定血压!04-22
“植”此青绿,共筑美好——2025年义务植树活动倡议书04-22
43岁华人男子在日本被撞身亡,肇事者逃逸!当地华人发文征集线索,知情人:被撞后又遭到二次碾压04-22
老人自创幼苗防风技巧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