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南京无想山南麓,有一座完美复刻的徽派建筑群,唤作“遇园”。园子里珍藏着许多遇园主人从全国收集而来的楹联牌匾,其中有一副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一片光明心比月;十分欣喜我知鱼。它如一抹清新的春风,让人感到畅快自如。据园主说,此联由湘军名将曾国荃撰写。
上联的“一片光明心比月”,暗含心月同辉的禅意。禅宗六祖惠能曾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顿悟本性,此处的“心比月”则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心性本自光明,无需外求,正如王阳明所言:“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光明之心,本就是宇宙的倒影。曾国荃虽是武将,但受兄长曾国藩熏陶,也曾熟读诗书,并受到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于是他将“心比月”作为他践行“明明德”的内心写照。
下联“十分欣喜我知鱼”则化用《庄子·秋水》中一场经典的辩论。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用逻辑质疑“知鱼”,而庄子以直觉体悟回应。曾国荃借此表达了对“知行合一”的追求:那就是既要有惠子的理性(治世需智谋),更需庄子的共情(治民需仁心)。从“子非鱼”到“我知鱼”,生命的价值不在他者评判,而在自我体认,在于物我相忘的相融与共情。正如苏轼夜游赤壁时,见“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顿觉“吾与子之所共适”。当我们放下执念,以心印物,鱼之乐、月之明,便都成了生命本真的欢愉。
我们总在追问“怎样才能拥有一片光明前程”,却常常忘了“修一颗光明心”;我们总在计算“几分努力换几分成功”,却不敢像庄子那样“知鱼之乐”,享受当下的纯粹。幸福从来不是展示“我拥有什么”,而是感知“我是什么”。当你拥有“知鱼之乐”的通透,真正的欣喜才会如清风明月般不请自来。
策划/王华玉 张嘉诗
文案/张嘉诗
拍摄/戴钺 邹尚奇
剪辑/戴钺
相关文章:
嘉诗说联丨若有光明心,便知鱼之乐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