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刘小云
大厂目前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有人离开,有人留守,留下的人继续卷,离开的人有的去创业,有的进入中厂,甚至一些传统企业。而那些去传统企业卷的大厂高管,把大厂的管理模式搬进了传统企业之中。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
刘小云是一位传统企业的局中人,现在在北方某个县城的五星级酒店工作,而在这之前,她曾经在沿海从事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从互联网到县城,她在这里又遇到了从大厂来的高管。
当传统企业染上“大厂病”,会发生些什么?
九派长谈对话康提。以下是对话整理成的文字,经受访者审阅发布。详细请听: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8a749ed42cc2798e7c44f12
大厂高管来到现场,“天堂般的生活”
我所在的酒店从属于一个投资集团,在本地算是纳税大户,有四五千人,分到每一条业务线,不同的分公司人数规模不同,两三百人左右。从去年开始,公司不断引进大厂的高管,现在有一部分高管已经离开,也有新来的,来来往往,差不多离职了13个中层,五六个高管,最近又新来了一个餐饮运营总监,从外地非常豪华的知名国际酒店外聘过来的。
我了解到的一个高管,业内很知名,百度百科上能查到他的名字,从一个非常知名的企业干了很多年,干到了总经理,跳槽过来的。从上到下,我们很认可他的能力,应该是从底层一路干上来的,还有一个就是偏运营的,做表格、流程很厉害。
准确来说,五星级酒店,互联网出身的人并不多,但经验可以完全套用。高管来自国际连号的酒店业务大厂,在北、上、广、深有很多年经验。整个集团,大厂人就多了,比如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就有很多。
大厂的高管到我们这儿来,过的是天堂般的生活,就像从京城分封到属地的王爷一样,包吃包住,配司机,配公寓,饮食开小灶,工资特别高。我听说,光集团请来的人力资源总监,猎头费用就给了40万。我前一家公司也是聘了一个业内非常知名的,也算大厂的总经理,知道他的年薪以后,我们非常震惊,因为大厂领导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如果不雇他,应该能省很多钱,但裁的人都是挣个千八百块的,有点不理解。
一个小县城,我觉得没有人能挣那么多钱,我也不确定高管是不是能拿到这么多钱,因为有时候,本地企业家有点赖皮,保不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克扣掉了。
有一些高管是酒店筹备期过来的,老板非常信任,一般酒店开业筹备要1到2年的时间,从一个毛坯到能试营业开门迎客,期间会花费非常多的精力,从0到1。高管要管装修、经营区域划分、人员的配置培训、与总部的关联,什么时候试营业,主打什么服务,都要一手操盘。
还有一部分人是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不断加入的。运营中发现什么问题,需要补充哪些人,酒店就开始到处找。但找人其实很难,从去年开始,我们想招一个市场运营总监,一直到现在都没招到。真正过来的人特别少,除非你花高薪把他挖过来。
厨房写起了周报,复盘会解决“有问题”的人
高管们来了,很重视标准和规范。比如,酒店要成立原创餐饮品牌,主打中高端餐饮,所有菜品要保持非常高的规格,用来挣县城顶尖群体的生意。我们就从省城请来了一个在当地社会餐饮做到第一,且干了三十多年的行政总厨,他一来就定了一系列标准,比如每个菜品上架都要评分,色是多少分,香是多少,味是多少分,整体的口感、造型、美观程度,眼前一亮的程度,都要评分,综合评分达到16分以上,菜才可以上架。
口号就是步步精品,要让客人尝了以后很难忘,专门挣县城顶尖人群的生意。
评审的时候,所有的领导聚在一起,盲选评分,每个厨师报自己的当家菜、介绍,跟厨神比赛一样。 但实际上的评价并不好,因为很多的菜品分数根本没有达到,我们为了减少食材的浪费,还是让它上架了,导致遭受了很多的差评。
所以现在,打分只是走个流程,该上架还是上架。这些看起来很正规的事情,最后变成了形式。
又比如拍视频。以前我们想到了什么,简单讨论一下就去制作了,现在要写一些文档,罗列计划、写出重点、核心思想。短视频制作就是图快,追热点,现在效率大为降低,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拍了。另外,管得人也多,一条十几秒的短视频以前自己就可以发布,现在要好几个领导审。他觉得我们要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我们现在每周要写周报、写月报、开周会和月会,集团的周会,酒店的周会,酒馆公司的周会,有的部门还要开标准化的培训会。每天早上碰头会、半年度会,Q1、Q2、Q3、Q4季度会。我刚来的时候,听到Q1 有点震惊,不是互联网公司才分Q1吗?没想到酒店还这样。招聘我进来的姐姐,一个礼拜上六天班,四天要开会。
比较可怕的是经营复盘会,一般来说,互联网公司复盘还有下一步改进的动作,我们复盘了也就复盘了。最后基本上都会归结为“人”的问题,不会归结为制度。领导觉得人才是重视的关键,解决不了问题,就把这个人解决掉,所以导致人事频繁更换。
比如说有一次年终复盘会,罗列了所有问题,总经理觉得我们是告了一些人的状,就把一些人给拿掉了,但我们的目的显然并非如此。这个会开得像“杀头会”,自从知道这个真相以后,我会变得非常谨慎,不再乱说话,不再乱汇报。因为我感觉已经快轮到我了。
对很多人来说,写周报苦不堪言。虽然领导跟我们反复强调,写周报并不是你要往这方面凑什么东西看,表格只是一个工具,帮你来梳理工作呈现,但实际上从下到上,都在凑。经理、总监、总经理更是在凑,他们不需要自己来写。像那个招聘我的人力姐姐,不光要写自己的,还要写两位总经理的,要替他们开这样的、那样的会,要做会议的总结,还要下发。
就连厨房也要写,如果写不好,领导会很不满意,他就是在看结果,我因为已经在互联网公司领教过了,写周报会比较好,也确实很简单。但厨房一个礼拜只写一条:调整菜品。我非常震惊,我跟行政总厨说,要是让我写,能给你写成十件事。
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时候,我们不就是把一个很大的事情分成一条、两条、三条、四条,然后显得你的工作很多?这也是我在深圳职场被毒害以后,竟然能够拿来小县城作为工作优势的地方。
因为写周报这件事,厨房带头的行政总厨总是跟总经理吵架,总厨说,大家就是因为干不了这个才去厨房上班的,你现在逼着他们用电脑走OA,他们不知道流程怎么弄,也看不懂复杂的表格。
前一段时间,总经理又说给厨房设计二级库,让厨房人员自己管理锅碗瓢盆,设置台账登记表。因为这个事情,行政总厨大发雷霆,说,我们没有一个人会弄,我可以把这些工具照顾得很好,能不能不要这些台账,我们保证不会丢。
但吵了也就吵了。酒店试营业一周年的时候,领导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让经营口把自己负责的板块遇到的问题列出来,我非常实在地列了三页。财务大姐更实在,密密麻麻写着,开会的时候说也说不完。
领导痛定思痛,决定大改,但到现在为止一条都没改,这件事情又过去了。
“连一个马桶垫都拿不回来”
高管们痴迷标准化、流程化,推行得也是不遗余力,但麻烦不断。
新来的大厂运营总监,来了以后紧抓服务,一个人单枪匹马,给基层员工疯狂做培训,但干了十天就走了,理由是,用他的原话说:小地方,水浅、蛤蟆多,人太难管了。但从员工的视角来看,他什么都不了解,就开始指挥往往我们干这、干那,我们其实不听你的,只听我们的上级领导,他从小城市出来,接触的客人都是些本地人,没有特别高的服务品质进行标准化可言。
前一段时间,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大吵一架,吵到整个员工走廊都听见了,事情比较简单。工作人员盘库时,发现账面上的库里损失了1万块钱餐具,但实际并没有损失,而是调到了集团内的另一个酒店,左手倒右手,并不是亏损了,但财务觉得,事情是在我来之前发生的,我不对它负责,没必要签字,只要不签,账面不亏。
而对总经理来说,这是亏本,跟上面的领导交代不了。不签,就没法解释。
这就是制度的“规范”让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总经理要让他签,财务说,不能随便签,就这样大吵一架,吵到哭着要离职。
更“好玩”的是酒店的垃圾处理。这批垃圾一直没有人收,谁也不想要,最后我们雇人收,费用是一年2万块钱,其中中间人要给5000块——5000块就没法入账,总经理找到我,让我办场活动花5000块。因为这个事情又吵架。
我们每天都会因为各种流程的事情吵架,总经理这样做,让你赶紧解决事情,但很快审计就会查到你,会让你担责任,这种冲突我觉得也不只是大厂和县城本土职场的关系。
再就是采购,也被各种繁琐的流程难倒了。一般来说,普通采购只需要东西送过来以后结账,就了结了。由于使用部门不能直接和供应商做沟通,要通过招采中心,走各种招采、议标会议流程。但整个走完流程,这个物品已经不需要了,很多经营的业务我们非常紧急,如果要采购东西,厨房没货,就要立马补充,但流程必须得走,所以经常一个东西要买就买一个月。
有客人曾在前厅大闹投诉,说这么大的酒店连一个马桶垫都拿不回来,实际上已经报了一个月了,就是采购不回来,采购不回来,使用部门就在问,如果客人投诉,就算到你头上。采购说凭什么算到我头上,因为我又没有问题。财务说流程没走完,我凭什么要给你签字?你不能自己垫钱吗?他说我作为一个打工人,为什么还要给酒店垫钱,垫了钱,酒店能走完流程还我钱吗?就因为这个事情在群里大吵一架。
酒店其实也有像互联网公司常见的on-call制。高管来之前就有了。像酒店本身运营,尤其是住房,三班倒,群里有什么突发的情况,比如说客人丢东西了,或者报警,或者出现什么舆情,还有人躺地下吐了,有人骚扰前台。大夜经理一直待岗,应对各种突发事情。
中高层员工有个重要的事,也确实会随时on-call,我半夜也接到过电话,老板确实是有点互联网大厂高管做派,他想要一个东西,24小时,不管几点都要。总经理晚上十一、二点,还得替老板跑腿做事,凌晨两三点才回,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但这个煤老板没有在互联网待过,是一个个人风格。
至于我们常见的996制,大厂高管恐怕推行不了,如果他真的在县城执行这个,那将一个人都招不到。他也知道,县城的职场,基本上下班后一秒,人立马就会跑。加班还没有那么严重。
我自己在想,高管做这么多“改革”,某种程度上也是想让老板更有“安全感”,设置各种各样的流程,确保流程他都能够掌控,比如说我申请3000块钱投个抖+,要层层过到老板,至少要跨7个流程。
大老板的态度起了变化
我们酒店的集团大老板靠煤炭起家,投资的产业偏传统,比如造个车轮轮子、制造家用塑钢,做房地产投资开发,酒店、饭店投资等,我去的时候,分公司也就两个大学生,一个是我,一个是我的上司,剩下很多都是大专生、中专生。工作也比较简单传统。像宣传工作,之前的领导是从部队上锻炼过的老文青,他有自己的简报,觉得哪些东西写得好,拿剪刀剪下来贴在本上。我看到的时候非常震惊。他也确实很有才华,大家在一个景区里面,他可以现场即兴作打油诗来祝酒。
这个工作方式确实落后,但大家过得比较愉快轻松,没有工作量化结果的烦恼。大家都能挣上3000块,一天最多工作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拉家常。大家会因为某个商务店家搞活动送你小玩偶,都会非常热烈地讨论,说要全部排队领,就这么闲。
老板也确实面临困境,迫切地想带着企业转型,但又没有什么很好的产业,一些高科技行业、比较高精的服务业,都集中在大城市。他寄希望于找一些比较有经验的大厂高管,探索一些新业务的成长,或者是让公司业务看起来更正规一点。
所以老板找上他们,肯定是带着滤镜的。早些年,老板敢打敢冲、敢闯,非常聪明、有头脑。但你要说学历或者见识,并不如正儿八经从大厂里过来的人强。另一方面,大厂高管毕竟也有成功经验,他觉得带过来以后,会给企业降维打击,会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现在看起来,老板想得有些简单了。
一般大厂经理过来,不会像北京或是在上海,会带着一两个人过去,这边基本上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干。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他也是比较辛苦的,不光要把整个理念植入到职场,还要跟本地老百姓的懒散闲适对抗,觉得他们不敬业,完全达不到标准,也是有苦说不出。
他这么折腾,底下也会有一些微微的抵制,大抵制不敢,小动作挺多。以前管理比较宽松,上班只要把任务完成就行。现在严格实行打卡制度,有甲、乙、丙各级犯规。如员工不能乘坐我个人用的电梯,否则就是丙类犯规,绩效扣分。员工打卡,中间不能离开酒店,离开酒店是甲类犯规,算脱岗,也要扣钱。脾气比较冲的一些人,会选择离职。剩下的想在这里上班的人,会做一些小动作。以前中午回家吃饭,睡一觉再过来,现在不让了,那就在酒店磨洋工,磨到三点才开工。
我听到总经理开会的时候,吐槽小地方的人非常难管。他总说,想当年我在哪里当总经理的时候,一呼百应。前脚说的话,后脚的人没问题,保证完成。这里还得我瞧着你们办事,天天就是这样,你催一下,都催不动。
对县城职场的老人们来说,老板引进的高管,算是“外来者”、革新派,老人们可以视作保守派,他们跟随老板很多年、企业里混了很多年,已经成定海神针。对这些来来往往的外来者,很不屑,知道你也干不了几天,不会太在乎你的感受。在乎一点的,也会暗地里搞一些小动作,拉帮结派告小状。老板也是四处不信任,各种安插眼线,经常开着一个很正经的会,就有人将会议现场的图片发给老板。
其实我觉得大老板从骨子里并不信任他们,真正信任的,还是那些跟了他十几、二十年的亲信,那些从最开始跟他打江山的兄弟,可能会把大厂来的人聘成职业经理人,但是管他们的人一定是亲信。本土团队业务能力或许不是特别高,但足够忠诚稳定。
老板对外来高管的态度变化特别明显,刚来的时候,他会非常看重他,非常信任,事事听他。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好像也就那样,也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成绩,或是也没带来特别大的改变,就态度平平。等别人再给他告点小状,再加上犯一两个错误,就开始怀疑他的决策,就故意疏远他、冷暴力。他自己觉得待得也不自在,慢慢走了。
但老板的态度变化并不等于意识到了问题,他曾经抱怨,我给他们那么多钱,为什么还是留不住他们?我不知道老板的评价维度是怎么样,但从基层员工的角度来看,高管折腾一阵,没什么实际成绩,不过也可能就是想借他的手去裁员,去规范制度,达到了预期。
高管们的“临时工心态”
我觉得大厂的高管们也有自知之明,来打工也是个临时工的心态,就知道自己来的时候肯定会走,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像我接触到的一个工程运营总监,说我来就是挣钱的,能挣多久就挣多久,挣不了就跑路。他们来了不会带一丁点个人物品,吃穿酒店全包。有时候想跟他聊聊天,想多跟他学习,会发现他对小城市的人际关系很谨慎,觉得没有必要多打交道,迟早有一天会走。
他们中有的人对融入本地职场态度非常抗拒,特别是体现在酒局的场合。比如敬酒,我知道有个高管骨头非常硬,坚决不去,说谁敬我酒我都不喝,包括大老板,说我就是通过我的能力来去做工作,绝对不会参加这些乱七八糟的酒局。平常的一些中高层,很喜欢在老板面前表现,特意选择礼拜六去上班,因为那天老板会去公司视察,他说,我就不去,我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相信能力可以为我说话,最后他待了一年以后就走了。
也有主动适应的干得好的。比如我的前公司一位高管,来的时候也是高高在上、傲气逼人,很不屑跟我们沟通,对我们的一些工作表现各种不满意。但可能待了这一两年,外面的市场环境让他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他也适应了这里,姿态就放下来了,慢慢做出成绩了。
坦白说,高管这么一折腾,我觉得还是有正向的作用,酒店工作更规范了,很多东西有迹可循,我也习惯了走各种流程,但要说业务增长了吗?没有,业务增长还是靠销售,靠拉客人。折腾的结果,只是用互联网的词汇、外壳来包装了一下而已,事情还是更传统、更多,但没挣到钱。在大厂不管怎么说,收入稍微好一点,在这里你工资没变多,也没少省事儿,天天还在学习高大上的概念,是一种自我欺骗,比较内耗,比较无力。
这套方法论在传统职场水土不服,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产业的不同。北上广深的商业业态多种多样,互联网追求平台服务标准化、快速增长。小城市没有那么多业务,更多是一些比较传统的产业。制造业、服务业,都是最基础的,何况本地只要维护好两三个最重要的客人就行,县城的人迭代很慢,十年前在这里生活,十年后还在这里消费,并不要拉新、拉更多的业务,互联网用武之地可能就没有那么大。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厨师也要写周报,复盘会解决“有问题”的人,当县城职场染上大厂病08-26
修水县中雨鞋业店(个体工商户)成立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08-26
八旬老兵践初心 小区“一宝”暖邻里08-25
“2年被家暴16次离婚案”当事人小谢再发声:孩子无端遭谩骂令人气愤08-19
南昌市扎实推进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工作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