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广州天河天府路小学:“真任务真情境”驱动“输出为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8:10:00    

在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图书馆,一组由学生自主设计并绘制的中英文阅读公约标语格外醒目,旁边还配有生动插图。这些融合语言表达与规则意识的作品,源自英语学科“安全文明公约”课程的真实任务。学生自制标语彰显出学校“输出为本”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以真实情境中的“输出”驱动“输入”,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蜕变为“素养输出者”。

从2018年起,天府路小学便探索课堂转型,试图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2020年,学校引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红的“输出为本”理念,以“输出倒逼输入”重构教学逻辑,开展“输出为本”教学改革。“这一理念与学校‘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天府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欧阳琪表示,学校教学改革以课堂为主要抓手,逐步形成“输出课堂实践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个人学习方案”三大重点。

改革历经螺旋式上升的三阶段,第一阶段“课堂升级行动”,以16人实验团队为试点,通过“输出型”与传统“输入型”课堂对比,在实践中让教师们直观感受“以任务驱动学习”的效能,形成新的课堂观。第二阶段“跨学科课程建设”,拓展至46人团队,将输出理念融入“天府跨界六课”,利用真实情境设计跨学科输出任务,打破学科壁垒。第三阶段“范式广泛应用”,全校教师参与,将输出思维从课堂教学迁移到教研管理、学生成长方案,形成“以输出为导向”的校园生态。

“真任务、真情境是激活学习的‘利器’。”天府路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徐杰雄介绍,学校将社区、校园真实场景转化为“输出任务资源库”,涵盖规则制定、标语设计、角落美化、节庆实践等。在二年级数学课堂上,学生化身“校庆策划者”,用学校“追梦人”“创学者”“和雅君”天府毕业生形象设计套卡,在操作中掌握“有序排列”。走廊、楼梯等空间化身“作品展示台”,学生设计的标语点缀校园,和美小舞台上展示的音乐、美术作品浸润校园,努力实现“让每一处校园角落都讲述学习故事”。

跨学科教学依托“6*6+X”机制突破协作瓶颈:校级课程发展中心6人统筹顶层设计,各年级课程研发团队6人拆解主题任务,辐射带动全体教师(X)协同攻坚。在“大美大湾区”主题下,六年级学生经历多学科融合之旅:撰写“湾区建设者”招聘简历,用比例尺设计桥梁模型,借助3D建模呈现“未来建筑”,探讨人才成长路径,实现“大情境分解小任务,小任务串联多学科”。

《我为湾区建座桥》是跨学科实践的典型案例。学生从桥梁历史调研、力学结构分析到3D模型设计,全程融合多学科知识。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与表达“桥”联湾区人,“桥”展湾区美。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改革深入推进“知识输出”向“素养输出”的转型。学校语文学科组努力做好探索,课堂评价从“生字听写”转向“讲述故事、撰写演讲稿”。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阐释道理。在“初读文本—发现问题—二次探究—制定评价量表—优化输出”的循环中,学生经历“螺旋式学习”,努力从“学什么”向“怎么学”“如何用”转变。

改革正重塑学校的课堂生态。很多学生从“知识接收者”变为“问题解决者”,在跨学科项目中主动调研、设计方案,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师通过AI课堂诊断、点阵笔数据采集等技术,精准把握学生学习轨迹,实现“以学定教”。师生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转向平等协作,校园里洋溢着“我要学”的浓厚氛围,逐步实现“让学生喜欢上课、敢于尝试”的教学改革目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盾 通讯员 查欣雨)

作者:刘盾 查欣雨

相关文章:

广州天河天府路小学:“真任务真情境”驱动“输出为本”07-11

这位任正非最钦佩的科学家,有什么与众不同?07-11

三亚:暑期交通安全课进校园07-10

三明8所学校入选第三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07-08

韩国被曝近300人疑似食物中毒,涉及大量学生员工07-06

柳林交警走进实验小学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07-06

“西交利物浦大学三名学生因非法获取试卷等被开除学籍”,校方回应:情况属实07-04

鲁东大学商学院学生工作获得学校表彰07-01